剛到北京的第一天,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看了Anselm Kiefer in China的展覽,姑且不論在網路上沸沸揚揚的爭議,單純的當個在此受益的觀眾,欣賞大師的作品。也在參訪郝量工作室前,參觀了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瀟湘八景郝量個展,從展場到瀟湘八景的形式考量上,都不難看出藝術家在構思展覽或是在規劃創作進程時得深層考量,有時候更像是一種站在已知立場做截長補短工程的工作狀態。當天也在798裡參觀了長征空間得平面震顫群展、木木美術館 Andy Warhol的Contact、佩斯北京的李松松個展並且於下午時與藝術家劉野對談。在北京的行程主要是在798看展覽、與藝術家交流和工作室參訪,後者是讓我最期待也同時感到壓力的部分。由於機會難得,大家行前報告之外也在旅途中找空檔看資料,希望能與藝術家們在資訊最充足的狀態下交流。暖心的是雖然大家也是因為此行而直接認識,卻在過程中互相照顧與不吝於分享資訊的互動狀態。我覺得在藝術家之間的交談時感受到的真誠流動是很好的養分,很容易進入到一些細微話語中的訊息狀態,即使平時在藝術上關心的取向、創作手法不同,但也能從中產生一些共感。像是他們如何思考自己作品中長期的發展以及創作與個人生命關照的核心問題,都體現在作品的精神性與言談之中,看見每一位藝術家在不同階段隨時準備好迎接未知的姿態。
參觀三影堂時記得當時預計的停留時間不長,卻遇上了一個很有熱情的年輕人為我們導覽,除了當期展覽之外也帶我們到三影堂的內部空間裡,悉心介紹,直到最後大家依依不捨地離開。雖然三影堂經濟拮据空間也有被徵收的風險,仍然有人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情正努力著。當天零下幾度,室內沒有開空調很冷,趁著介紹的空檔我們幾個亞熱帶的臺灣人圍著窗外照進的四邊形陽光取暖,那位年輕的工作人員用他的手機拍下我們的樣子,我印象深刻。之後也參觀了麥勒畫廊年輕藝術家李鋼個展。拜訪了仇曉飛與胡曉媛的工作室並且對談。在仇曉飛的工作室裡看見他在面臨下一個階段的嘗試,好幾張作品都是畫一半放著思考很久過後回頭繼續進行的。我自己很喜歡胡曉媛的作品,特別是她在使用媒材上細膩的感知能力,作品中透露著深刻的淡然。這次也很幸運的在她的工作室看到她蒐集創作材料的工作狀態及一些作品,胡曉媛很親切的拿著個展畫冊一頁一頁的細說著每一件作品,甚至連錄像作品的發想與過程都細心交代,偶爾還自己開朗地笑了起來,真的是很可愛的女子。
之後來到藝術家王光樂在郊區的工作室,在工作室旁他隨手種了很多竹子,說北京不適合竹子生長,但因為附近有水源與牆面擋風,所以這片竹林長的很好,寒風蕭瑟吹動竹林,搖搖晃晃的光灑在茶桌上,彷彿與王光樂作品中如何渡過時間的核心觀念相輝映。當時在他的工作室門口看見當年N12的展覽海報,上面寫著日期,王光樂說這個海報的設計是想說我們辦這樣的一個展,資訊小小的就在那邊,想看的會來看,對於不想看的,這樣的設計應該也不會太礙到別人。看著工作室裡天然光以及灰塵飄落的樣子,想像藝術創作的寂靜孤獨與生命總是有必須獨自渡過的某些時刻。陳飛的工作室和他的創作合而為一,尤其是櫃子裡滿滿的模型,和他在分享自己興趣的眼神可知他所關心的面向。晚間,到郝量的工作室,由於我自己也是以水墨創作為主,也在台北寒舍空間看過他的作品,所以也問了他一些關於創作的各種問題,他也很親切的回答我們,包括計畫的發想、創作風格起初的原點等等。
最後一天,參訪博而勵畫廊 Boers-Li Gallery 陳劭雄紀念展,看到他在1991、1992年左右做的互動裝置,也聽到畫廊經理說博而勵畫廊有展出過很多藝術家,即便是有些藝術家那展出後知名了,他們都會記得當時博而勵畫廊的珍貴合作經驗,便十分滿足,這樣的大氣的發言讓我特別深刻。之後再訪佩斯北京李松松參觀李老師在798裡的工作室,並罐子茶書館進行最後一場藝術家對談,圓滿結束2016年參訪行程。
在行程的間隙或是移動的時間裡,觀察了一些民情,例如參觀上海博物館時,我旁聽了許多民眾在文物前發表自己的看法,內容也許參差不齊,但仍看出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往北京的高鐵上,看著明知空位不夠卻要幫乘客硬塞行李的服務人員,或是車廂太吵使我睜著眼看列車上驗票人員趁工作空檔抓著姿態搖擺的女職員談笑的眉宇之間。或是空氣品質不佳時,有三位大叔請我用手機幫他們拍下在天安門廣場拍下他們燦笑的時候,那些不知為何讓我有點感傷的那些瞬間,也都是這次旅程中落下的塵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