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參訪中,本來是希望能夠直觀的,也許不帶任何想法的,到當地之後再好好感受認識作品。然而在此次活動出發前,天美就分別讓我們進行了一些事前的準備功課。因此對此次欲參觀的展覽地點、空間、藝術家們或者是作品本身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後來才覺得因為有了這些初步的作業,才能夠在這麼短暫的參訪中,不流於走馬看花的,好好體察到那些展覽細節的部分(空間的安排、佈展方式或是進一步能對應到自己也許能如何呈現...等等)。 上海(12/10-12)第一天到達上海,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外灘美術館。展出的展覽是Felix Gonzalez-Torres從1987至1995年間的四十餘件的作品。我非常喜歡這個單位將空間與每一件作品搭配起來的感覺。可看出館方單位對於這些作品要如何擺放都深思熟慮過且做足功課,才讓這些作品能與空間本身的特性巧妙的組合搭配起來。例如像是在大展中垂降的金色布簾(圖1),放置在展場中央,務必使參觀者能夠身體穿越。 圖1 而另外,此作品的材料雖是相當工業化的塑料製品,卻因為頂樓開放的透明天窗照下來的光而閃閃動人,讓觀眾在觸覺上、視覺上都能徹底的感受這件作品。另外,樓梯間的無題作品(圖2),作品本身的「一串燈泡」也同樣精巧就這樣串起樓梯間的空間。最後,藉由Felix這位藝術家自身的生命經歷,更加深深觸動了我。 圖2 第二天的喬空間延續我第一天對外灘美術館的驚喜感。本次喬空間展出的是藝術家Martin Creed的作品。在展場中有件作品是限地製作的(圖3),雖然限地製作,卻還是能跟藝術家本身的創作脈絡結合,也許套用舊有創作形式,但卻不讓人覺得刻意或是牽強。另外,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展場中木造小房間裡的兩件影像作品。這兩件作品像是挪用流行音樂music video的形式,將歡樂的曲調搭上本世紀難民潮影像剪輯,讓人在小小的空間內能夠駐足,並且反思當代最重要的事件:戰爭、國界與移動。 圖3 這兩個展覽都讓我體會到,完成一件作品跟完成一個展覽的差別,Felix的作品雖然看似極簡,但內在的生命狀態卻是相當飽滿,因此能透過一個展覽,讓作品之間達到互相輝映的效果。而在Martin Creed的不同作品中,這種自然流露的幽默卻又認真面對生命的狀態,也同樣是讓我覺得相當厲害。 北京(12/13-16)在這次的參訪中,我覺得別於上海展覽空間帶給我的衝擊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機會能夠參觀藝術家工作室了(圖4,為藝術家王光樂工作室一景)。這次如果沒有天美基金會帶領的話,實在是很難有機會的與這些藝術家們面對面、產生對話與交流。 圖4 其中,在對談中更激勵我的創作者是藝術家:郝量。在還沒出發前,早已經對這位也同樣使用水墨媒材的創作者相當關注,不管是他使用材料的方法,或是他詮釋作品的方式,都讓我十分敬佩。而在參觀上海的龍美術館郝量所策的「宋元書畫私藏特展」中,已經能看出郝量對自己的美術相關歷史知識作了相當程度的認識與爬梳。而後到了北京的UCCA又參觀了郝量近期的個展「瀟湘八景」(圖5),這也是我第一次的看見了郝量的作品原作,沒想到比過往想像的更加細緻,實在是不得不佩服這位也同樣是19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在最後的時候還能有幸的參觀郝量的工作室,並且問了許多關於他自己的工作方式或是他對於水墨媒材創作的想法。郝量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回答,看到一位藝術家這樣努力的創作、過生活,實在是這次參訪旅程中最大的收穫之一。 圖5 最後,回到台灣又回想這趟旅程的感覺,真的還是覺得非常非常值得。在這短暫的七天內學習跟吸收了好多,走過這兩個城市並完成這次參訪的感覺,是我重新體悟到人的生活是可以很有動力的、激情的(可能也是參觀都與創作相關的地方),北京的藝術家們讓我感覺到,他們多努力的在自己想開拓的領域中極致的工作,並且知道把自己丟到舒適之外,激發一些自己都不覺得能夠做到或是完成的事情。這些大概就是我這趟參訪中最後給自己的最大警惕,要無時無刻的做自己並且想方設法的做好它。 圖6 圖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