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 第八站 》 參訪心得-邱翊琪

印尼的藝術團體透過一群人集結資源和連結當地的居民,組成一個共享資源的空間,讓更多民眾可以接觸到知識及藝術。像是位在雅加達南郊區的共享資源空間Gudskul,由三個位於雅加達的團體 ruangrupa、Serrum 和 Grafis Huru Hara 於 2018 年組成。


Gudskul的空間裡有著幾家販售藝術家周邊商店及飲料的小攤、表演用的挑高劇場空間、影音設備齊全的辦公室、供音樂創作者使用的錄音房、宿舍、廁所、廚房、工作室、有各式蠟筆和顏料的兒童室、滿滿藏書的小圖書館、幾個有沙發和各式各樣小椅子的交誼廳、一間版畫工作室提供藝術家與孩子們創作作品(魚系列)。


魚系列沿用了日本拓印魚的身體於紙上的形式,讓孩子們可以用撿來的海洋廢棄物組織成一條魚的形狀,再將它拓印成一張畫。


而在工作室裡除了有正在為下次展覽準備的作品之外,還有許多蒐集來的塑膠製品(瓶蓋、塑膠袋⋯等),這裡的藝術家們將這些廢棄物切碎,重新加熱塑造成椅子、桌子、鑰匙圈、擺件、各式包包,並在網上和這裡販售,這個園區所有的收入(販售物品的所得、租給小販的租金)都將會成為Gudskul持續運作的資金來源之一。



這裡提供各種多元的空間讓附近居民可以透過Gudskul接觸到藝術,更重要的是這裡提供了一個「學習與教授」的場域,把人們聚集起來,讓人們可以學習和體驗各種活動及創作,曾經在這學習的人們再回來將知識教授給新的學習者,知識在這裡被創造並傳承下去。在看過印尼當地人的生活樣態和環境後,再來到Gudskul參觀,感受到他們組織社群的力量與熱情,還有對於藝術與知識傳承的用心,在這裡藝術與居民們同在,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


Ace House Collective是一個成立於2011年的年輕藝術家團體,並於2013年在印尼日惹開設了藝術家倡議空間Ace House Space。我剛踏進空間裡第一眼便是Soni lrawan的作品《The Burning Soul#4》,被燒過的樹木保持了它的原型,而樹根處連接著一把吉他。Soni lrawan自家後院有個小叢林,但因為印尼政府的一些政策,他們得要砍掉裡面有些已經生長多年的樹,改種其他樹種。有樂團背景的Soni lrawan將這些被砍伐的樹木改造成吉他,這些吉他會在表演時演奏,有些因樹木型態特殊而無法演奏的吉他則被展示在展場裡。我特別喜歡這件作品,除了與我自身長期關注關於樹木的狀態呼應之外,將樹木的原型保留使觀者可以透過其型態,感受大自然裡樹木曾生機盎然的樣子。


Arwin Hidayat的《Prakarya Dekorasi》從爪哇皮影為靈感製作了三個大型的五彩皮影偶,Arwin Hidayat的媒材不同於傳統皮影偶,他使用了紙板來當作偶的材料,Arwin Hidayat希望藝術是可以用隨手可得的材料去完成的。而在這件作品中也有人形木偶和木雕動物,而地面上鋪著一塊地毯,上面所縫製出的圖案與皮影、木偶、木雕呈現出一個故事。這件作品使用了多種傳統工藝媒材技術去完成,不同的媒材交織出當代版的印尼傳統工藝和傳說故事。我很喜歡他將這幾種媒材混搭出的作品,除了展現每個媒材本身製作所需要的工藝技術,也讓整件作品變得多元且活潑。



Iyok Prayogo的《In Bloom》及《Under The Sickle Moon》使用了印刷業印製原理繪製在壓克力的背面,製作過程使用顏料的方式與一般繪製方式的步驟是相反的,繪製完成後轉到正面才是作品的樣子,最後畫面上呈現出來的效果充滿筆觸卻又十分光滑。在《In Bloom》的作品裡主體的頭部是一朵花,她雙手捧著一束有著微笑花朵的花束,女人的身上有著零星的火焰,而她身處在一個有著滿月的夜晚裡。當導覽藝術家解說到這件作品時,我很好奇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於是他請來Iyok Prayogo為我解說他是如何製作作品,除了解釋這件作品的製作流程,和獨特的顏料實驗後產生的不同效果,Iyok Prayogo也敘述了他的創作背後的故事。我和Iyok Prayogo分享我看到這張畫的感受:「這張畫看起來有點悲傷,因為旁邊都是黑暗的,她被黑暗包覆著,但她卻依然充滿著色彩和能量。」Iyok Prayogo說他平時創作時都是工作之後才有時間創作作品,每天下班回到工作室就是一直畫畫,畫面裡的黑夜象徵著他在印尼的社會裡工作時的感受,而發亮的人則是象徵他的創作與藝術。在無比黑暗的夜晚裡,仍有花朵盛開、仍有火焰點亮著。這段對話很觸動我,尤其是在這幾日在印尼街頭觀察過印尼的人們生活的樣子,感覺在這生活非常不容易,而藝術資源在這裡是如此稀少。


《In Bloom》

《Under The Sickle Moon》


而《Under The Sickle Moon》這件作品則是以Iyok Prayogo很私密的經驗為主題創作出的作品,這裡描繪著他與妻子的愛情。一位在新月下的黑夜中跳舞的女子腳上蹦出火焰。Iyok Prayogo最後說:這兩件作品有別於自己過往的作品,這是他第一次揭露了他感性、親密、脆弱的一面在作品中。他分享這些的時候有點害羞,我理解他的感受,我認為把自己的私人感受放進作品時,甚至融入作品時,每次的展出都是很赤裸的時刻,有時候我會因此焦慮、有點不好意思,但每一次的揭露都是創作心境的轉化過程,這些過程對於一個藝術家的養成至關重要。

這段與Iyok Prayogo的對話,是這次旅程中第一次有機會與藝術家單獨面對面的對話,儘管我們來自不同國家,當藝術家之於社會時我們是如此相似。而我與Iyok Prayogo的工作與創作模式有些許的相似處。我白天做著與藝術無關的工作,下班後回到工作室創作,每日固定的產出對我創作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這個需要非常自律的過程,能夠讓我花較短的時間進入創作的狀態,也能提高作品創作的質量與效率。

在CCA的駐村藝術家們,從左至右是Anthony Chin、Yan Yun Chen、Irfan Kasban 、Shahmen Suku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CA Singapore),這裡有一個駐村機構,裡面也有許多藝廊座落在這裡。在CCA裡我們和即將展開駐村生活的藝術家們交流,在這裡主要提供的資源有工作室、宿舍和一些知識資源。駐村藝術家之一Antony Chin分享了他的駐村計畫:從古至今在戰爭上經常使用生物當作一種武器使用,像是將某種微生物放入到人民會飲用的河川裡。而Antony Chin這次要研究的目標是老鼠身上的一種跳蚤,研究牠們是如何被日本人當成生化武器使用。我跟Antony Chin分享西班牙人在侵略中南美洲時,他們把一個天花患者蓋過的棉被送給當地的族長,造成許多當地原住民的死亡。也問他關於這個計畫到時候會想用什麼樣的形式去呈現和創作作品?還有在這裡的駐村結束後是否規定一定要有展覽?Antony Chin說因為目前還只是初構想的階段,所以還未想到未來要怎麼呈現作品,在駐村期間他會先以研究為主,而在這裡駐村最後不一定要展出,可以是一個研究計劃或者座談。這次在CCA與藝術家交流的時段裡,我也分享了我2022年在群島藝術駐村時的計劃和作品,這次的分享讓我覺得很新奇,除了用英文表達很有趣之外,整個過程給了我難忘的經驗。

左圖為剛結束駐村的藝術家Yan Yun Chen的工作室,右圖為Yan Yun Chen駐村期間的作品


在泰國曼谷的Bangkok Citycity Gallery有兩個長形的白色空間。一個是圖書館,除了販售藝廊幫藝術家出版的書籍,也會販售各式藝術雜誌、畫冊和書本。另一個空間則是展場空間,裡面也可以用做表演場地。Bangkok Citycity Gallery也致力於推廣年輕藝術家實驗性、還有裝置類型的作品,因為在泰國主流的作品還是以傳統美術為主。


在圖書館裡的畫廊出版品區域,我發現了一本紅色封面的攝影集《No God,No King,Only Human》這本書名很吸引我,藝廊的小姐跟我說,這本攝影集是紀錄發生在2021年在曼谷的學運,”No God,No King,Only Human”是那次學運的口號,在泰國如果對皇室不敬是犯法的(侮辱王室罪),這次的運動訴求王室改革及改革根本民主制度的問題。在這場活動中示威者被水車噴灑參有化學物的水,導致他們的眼睛承受劇烈的疼痛,而軍隊的暴力鎮壓已讓很多民眾受傷,這些畫面經由媒體傳播至泰國各地,激起更多泰國人的憤怒,民眾支持及示威活動在泰國各地遍地開花。而在這場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衝突中,攝影師們拿起他們的相機,穿梭在人群裡,快速捕捉發生在這裡的畫面,這本《No God,No King,Only Human》攝影集,集結了10位攝影師的作品,而這本攝影集記錄著這場被泰國政府視為「違法」的活動,聽到這裡就覺得Bangkok Citycity Gallery出版這本書真是太有勇氣了。


而另一個用於展場的空間正在布展中,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展覽,但是有機會和正在籌備展覽的藝術家和策展人談論他們現在正在準備的活動:DIAGE(Digital Arts and Electronic Music Festival)。主要由一組已經合作超過十年的藝術團體透過3D動畫和DJ現場表演,而周邊會有幾台銀幕播放徵選選出的學生的作品,這次的演出,也讓學生們可以有機會與專業表演者與藝術家合作,我認為這樣的合作方式對於年輕藝術創作者是很好的機會,不論是曝光還是學習。

在旅程的最後一天,我們在馬尼拉和Vargas Museum的館長Tessa Maria Quazon與菲律賓藝術家們一起吃晚飯。藝術家Constantine Zicarelli熱情地向我們分享現在正在Artinformal Gallery展出的展覽照片,雖然無法現場看到作品,透過他的分享的照片可以看到展場的佈置和作品的細節。看完照片後,我很好奇一顆放置在玻璃櫃裡的石頭上刻了什麼?Constantine Zicarelli說當他在歐洲學習時,因為當時他是班上唯一的亞洲人,有人問他:「你的阿嬤是不是都吃蛇?」從這句問句為開端,他開始好奇在他阿嬤的那一代或者更久以前的過去,菲律賓人經歷了什麼?他將蛇的圖案刻在石頭上,並用墨水繪製了過去的圖像:洞穴裡的骨頭、穿戴傳統服飾的原住民、坐成一排的軍人們、捏著一隻蝴蝶的手、用竹片編織竹籃的人們⋯⋯。一張張精細的黑白畫作拼湊出一段歷史,而一張大型油畫繪製著一棟原住民用草和木頭搭成的房子。





「你的阿嬤是不是都吃蛇?」這句話聽起來很荒謬,卻成為Constantine Zicarelli的創作靈感來源。這件事讓人會心一笑,因為有時一個作品的誕生,來自於藝術家對於某物某事的好奇心,進而變成創作的靈感。

在行前報告時我研究的主題是印尼,對於印尼的歷史、藝術史和藝術家有了基本的了解。在第一天參觀印尼國家博物館後,對於印尼這個群島國家各島之間的宗教、工藝作品和民俗傳說故事有進一步的認識,這些精美的雕像和工藝作品帶來了很棒視覺享受,站在每件作品前我都會心中默默驚嘆它的美麗和獨特。而在參觀MACAN美術館《di sini,d.l.l》的展覽時,這裡展出了印尼著名的藝術家重要作品,探討印尼複雜的歷史及藝術轉變。因為有之前的研究,參觀這個展覽時透過作品將之前所查詢到的印尼歷史和藝術都串連了起來,真實的透過作品感受到那些文字裡的發生的事,那時候有一種「哇,全部都連起來了!」的興奮感。



左圖為龍與象結合而成的神話動物是船上的裝飾木雕,收藏在印尼國家博物館。右圖為印尼第一任總統發表獨立宣言時的景象,展出在MACAN博物館


參訪期間在印尼的時間比較長,對於當地的感受很深,除了文化上和城市景觀跟台灣很不一樣,其複雜多元的宗教、民族、歷史狀態展現了屬於這裡的生命力。從印尼來到新加坡時,好像到了另一個不同世界,新加坡的植物、建築、城市規劃,像模型一樣,乾淨整潔、高聳矗立,穿梭其中時一直不由得讚嘆這裡的城市景觀。而到了曼谷時,好像到了台北,不過廣告和電視牆明顯多很多,高森老師曾說這裡的藝術人才都往廣告業去了,在曼谷的時光也看到了大型美術館較少。在菲律賓則是一種新的感官衝擊,有持槍的保安和機場規格的安檢,和在車上遇到一群小孩子敲打車窗要錢。而美術館裡只展示有被寫進藝術史的藝術家的作品,在當地的藝博和藝廊才會見到較多的當代藝術作品。這段旅程有很多與策展人和藝術家對談的時刻,很感謝天美藝術基金會和高森老師安排了這些行程,讓我們可以更深入的認識當地的藝術機構和歷史,這次除了看展,還去了當地的古蹟與教堂欣賞美麗的建築、雕塑和壁畫。這段充實的旅程將成為我的養分,讓我在藝術之路上繼續前行。



在Ace House與藝術家和團員們的合照

邱翊琪 2023東南亞 參訪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