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 第七站 》 參訪心得-黃萱

   

  8/31-9/14兩週內我們穿梭於威尼斯、卡塞爾與柏林三個城市裡,三個不同城市所形成的氛圍也差異甚遠。水上之都威尼斯繁忙熱鬧,保存完整的教堂建築、雕塑、畫作,融入在日常中隨處可見,向眾人展示了他們最輝煌的藝術成果,並以一種永恆的姿態對每個人招手。而匯聚了世界當前最頂尖藝術家的威尼斯雙年展,也是歷史最為悠久、場館最完善的藝術大展之一。卡塞爾原為軍事要地,因為文件展而讓當地有了別於過往城市的氛圍。本屆主打著合作共創與去中心,並邀請東南亞(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為總策劃,以穀倉(lumbung)為概念,放射狀擴張邀請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團體,為展覽擴延出許多新的合作可能。以及承受與展示歷史責任和的柏林,歷史在這並不是過往記憶,它們被置於城市中容易觸及的距離,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分別對於幾天行程裡一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做分享。

《The Nature of the Game》—— Francis Alÿs

威尼斯雙年展中,對於比利時國家館Francis Alÿs帶來的《The Nature of the Game》印象深刻,展覽內容以藝術家長年收集世界各地兒童們的遊戲影像為主。例如剛果的孩子們辛苦推著輪胎到山丘上,然後再將自己蜷曲縮在輪胎空心處,從山上滾回平地,不斷重複著。讓人聯想到薛西佛斯推著石頭自山頂滾落平地的懲罰;或是一位身在香港的女孩,在人潮密集的街坊中跑跳著,她給自己唯一的規則是不能踩到地上的線(可能是磚的拼接處、裂掉的水泥縫、交通標誌等);又或墨西哥的孩子們,在廢墟當中各拿著一片碎掉的鏡子,因為日照強烈與毫無遮蔽,鏡子產生的反光格外明顯,這成了他們當作生存槍戰般的遊戲——穿梭在圍牆中只要被鏡子的反光照中臉部的人便要倒下......




遊戲,是兒時模仿與學習的起始,模仿著社會中既存秩序的縮影(時常象徵了某些社會運作形式,關於交易、戰爭、權力結構……),因此當觀看這些孩子們歡樂的遊戲過程時,也同時讓觀眾意識到,其規則與運作模式也反應了他們當地的地理條件、國家歷史與產業背景、現代化水準等現實條件。Francis Alÿs大量陳列影像的手法讓這些事實似乎顯得殘酷了起來,與天真玩樂的孩子模樣形成對比。
但我想,反向來說其實也給出了另一種可能性,孩子們藉由自己發明的規則,創造出了新的秩序,非關功利考量和實用性,僅僅為了玩樂的目的而存在。現實便成了遊樂場,成為練習著自由的一種方式。Francis Alÿs的創作總是給我很大的啟發性,他的創作像是一個個「手勢」,以個人微小的行動對現實進行不同的指涉,在嚴肅的議題之上卻時常表露出輕鬆與詩意。



〈Contrapposto Studies 〉—— Bruce Nauman

在錄影技術漸普及之初,Bruce Nauman便以影像紀錄身體與動作的軌跡作為研究主題,並透過科技後製,改變觀眾對於身體感的認知。這次在Punta della Dogana,更完整的展示了藝術家從1960年代至今,對於身體感呈現於不同科技界面中的創作脈絡。整個展覽的起始,是對於其1968年所拍攝的作品Contrapposto(在自己工作室搭起的狹窄通道中,來回走動自拍的一段影像)的回應。
因此在第一個展間,挑高的空間中,兩側大幅投影了藝術家拍攝自己來回走動的畫面。並把影像平行重複四次,藉由後製調整產生出一些時差,導致四個身影的走路速度略有不同;而第二個展間使用了與第一間相同的影像內容,卻攔腰將身體分割成了上下兩部分,形成略有速度差的不同影像。就這樣,乍看是一個人的行走,卻因為分別的時差,在連貫動作中製造了卡頓感,身體各部位在不同時間軸上行進著,形成了既是一個人的連續動作,卻也分別是8部不同影像。


拍攝自己一直是Nauman的手法,他讓拍攝、影像與自己之間的關係形成一個迴圈,而非向外另覓其他主題。所以觀眾也能從這些跨越了將近半世紀的影像中,看見藝術家外貌所經歷的時間變化。

在共19間大小不一的展間裡,Nauman玩弄著影像的切割與延時(Contrapposto Studies, I through VII (I~VII));找來長時間維持靜態的現場表演者(Untitled, 1969);利用不同空間裝置讓觀眾遊走其中時,身體感因受到延長或壓縮而產生變化:像是搭設狹長並劃分空間的圍牆(Acoustic Wedge, 2020),或在穿越迴旋向上的樓梯後,頂樓響起的喃喃聲音(For Children, 2010);也設置了與觀眾互動操作的3D影像,內容是藝術家工作室掃描影像,透過手勢的縮放和滑行,讓人遊歷在虛擬的空間裡(Nature Morte, 2020)。而這件〈Nature Morte〉,讓觀眾投以了自己的身體感受於介面上,跟著穿梭在這些場景的正反面、與每個凹槽處時,也讓我想起自己初學3D建模軟體或是學開車的經驗。那種練習將方向或移動轉化成介面上的符號時,所產生像是擁有了延伸的肢體卻又還不太適應的微妙感受。Nauman對於身體的處理,一方面勾起觀眾生活經驗,也一邊創造觀眾經驗的交錯著。







很打動我的也在於,以影像作為創作媒材,相較繪畫或是其他固定媒材,影像的技術跟隨著整個世代的科技是更快速的進化,不論是畫質、器材、介面,到人們的使用習慣。藝術家的熱情同樣專注在影像與身體感知的主題,卻也必須不斷翻新和校準於不同介面的掌握。

BOLOHOPE

在帶團人鄒婷的引介下,在卡賽爾文件展中,我們於午餐時間遇到了於Hübner中餐廳辦展覽的廣州團體BOLOHO成員嘉雯,她為我們介紹了BOLOHO此次的參展作品,以中式餐廳和吃飯時大家通常會一邊看著牆上的電視劇為主題,進行了一系列場景設置,包含尋找招商自助餐進駐、餐廳屏風繪製與電視劇拍攝等工作。而電視劇的內容參考了早期港劇,將日常閒話家常、互相揶揄,與生活中許多矛盾荒謬的事情為題材。透過團員互相分工,從編寫劇本、服裝造型、拍攝剪接到後製,十分用心的製作了一部部幽默的短片,也包括了以團員們的形象繪製而成的動畫。
這些劇中的人物按照了團員們真實的個性做為設定,看著片頭也想起一些曾著迷的卡通角色,他們鮮明的個性,包含了年幼的自己對於世界的想像,混淆著現實,把平凡的生活變成了異想天開的故事。








我喜歡BOLOHO的瑣碎,甚至是沒有遠大企圖,沒有太重要的理念要宣揚。他們成立的原因起於家庭婦女為生存所需的接案工作室,卻希望在工作外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於是融合了各成員的才能合力創作,在每次合作中有機的生長與變化著。他們不像一般藝術團體,基於某種相似的藝術觀或明確的發展為組織前提,反而是在生活之餘能「搞點有趣的事情」,在如此條件下,我覺得反倒觸碰了藝術之於每個人存在的位置和意義,那是對於自己生命的重新審視,以及跳脫出生活因果輪迴的創造性。

15屆卡塞爾文件展參展的各團體或計畫,我感覺大致都呈現出:「雖然__,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__。」的造句狀態。這當中的填空代表了每個團體面對其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問題,可能包含著當地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但他們企圖去找出一些不同於往例的協商辦法與態度,並讓「解決問題」的思考和方式充滿了想像力和開放性。

修補之路—— Louise Bourgeois〈The Woven Child〉與柏林

Louise Bourgeois童年的家庭關係一直是她揮之不去的夢魘,關於父權的壓迫、母親的犧牲所產生的複雜情感,於是透過創作中重複的筆觸、縫紉等等充滿手感的過程來抒發與療癒自己。
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也常以身體為造型——她的身體總是破損殘缺或是拼裝的,這樣的身體也許能看做是一種社會關係與藝術家內在自我的複合體,而她企圖用針線創造並修補這具身體。







「我小時候,家裡所有的女人都在使用針。我一直很著迷於針的神奇力量。針是用來修復損傷、請求寬恕的。它從不咄咄逼人,它不是一根針。」
——Louise Bourgeois


這段詮釋讓銳利且危險的針產生了另一種相反的質地,我想這也是她作品之所以迷人的地方,結合了不同面向的特質,相悖卻融洽的存在著。像一顆顆手縫製的人偶頭,雖然拼接所產生的縫隙像是面部的傷痕,卻也因為布料柔軟而勾起了一種遙遠的童年印象,就像小時手中抱的娃娃,至今即使陳舊卻仍親切。而令人害怕的蜘蛛,是代表了母親、或是女性所蘊藏的那份能保護重要人的內在能量。
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Louise Bourgeois用她從法國家鄉帶到美國(後移居到美國)的亞麻手帕為底,並以其衣服、帽子上的人造花、鈕釦等裝飾品組裝完成16幅作品。衣服被視作身體的第二層皮膚,而藝術家把自己的身體分散至作品中,永遠保存了下來。

在柏林Gropius Bau看完Louise Bourgeois的個展,從美術館出來,望見整片柏林圍牆與地下檔案室,腦中不禁聯想著,這就像一段從個人傷痛,看到了國家傷痛的延伸過程。德國因其自身納粹和東、西德分裂的歷史,所以在柏林多處能見到猶太紀念館和保存下來的柏林圍牆,他們將這些帶有裂痕的歷史放置在市中心,這樣的作法不同於一般城市中心或重要地方,擺放一些偉人雕像用以紀念該地區有所貢獻或值得驕傲的人事。柏林卻將他們國家背負的罪責展示於隨處可見的路上,那種展示向外卻也向內:要告訴從今往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他們真實的歷史與責任,是一種超越了贖罪的坦誠態度。
城市裡的古蹟,因為戰爭也常呈現新舊混合的拼裝,新築的屋頂配上殘存修復的牆壁和基座,我把那些接痕與遺跡想像成這片土地上不同的表情,而面對留下來的縫隙和裂痕,就是最大的修補。






整趟旅程中,除了看見原作的興奮與「朝聖」的心情外,我想更為深刻的也在體驗每個城市人們的生活態度,他們驕傲與自信的部分是什麼?並看見不同藝術家更為現實的層面,包括他們數十年創作之路的經營、對於展覽所欲傳遞的意圖等等,他們的成果也讓我也不停對焦著自己的現實。





邱承宏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李婷歡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洪聖雄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莊禾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黃萱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歐靜雲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劉鳳鴒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謝騆瑜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