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指在鍵盤上敲敲打打、照片一張張拖曳於資料夾建檔留存時,這趟海外參訪已順利復歸。所有立體感官感受,終將隨著行囊收拾壓縮成扁平記憶,但深刻,卻烙印在內心與腦海。回顧這次參訪,歷經波折,原以為是場不可能的夢,最後能如願成行,且行程充實、耐人尋味,心中是滿懷感謝。 一、想像.流動 展覽在議題與呈現安排上,大部分圍繞核心主題,且竭盡可能在展覽觸及的子題上去延伸開展,如同捲軸冊頁不斷向外攤開、再攤開,不斷引領思考的張力。如同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論述中強調流動的想像力,流竄在各展覽命題中。 Cecilia Vicuña, Bendigame Mamita, 1977, Giardini, Venice 而波蘭藝術家阿內塔.格熱什科夫斯卡(Aneta Grzeszykowska, 1974 - )的作品,則是寓意深邃得令人著迷,常運用她自己和他人的身體來重新想像圍繞身份認同的社會規範。在展間系列作品〈媽媽〉(Mama, 2018),攝影了女兒與一個以自己為原型且栩栩如生的矽膠人偶互動,女孩模仿並扮演母親角色,與之妝扮、旅行、洗澡、生活等;母親形象玩偶則在女孩任意的行為舉止間被操控:生命與無生命的相互搖擺、錯置。個體的主體性、佔有性和控制權,在看似遊戲的日常攝影中被捕捉,卻同時喚起母女,甚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複雜關係的想像與再建構。 Aneta Grzeszykowska, Mama, 2018, Giardini, Venice 二、據點.對話 教堂的巡禮、博物館的展出形式亦讓我嘆為觀止,不但可看見一個地域性在歷史文化上的演變,展呈更試圖讓當代藝術透過據點式的佈展與古文物、空間進行對話,這是在臺灣相對少見的觀展體驗。 Anselm Kiefer, These writings, when burned, will finally cast a little light , 2022, Doge’s Palace 同樣是在特殊意義場域裡結合當代作品的,此行中可見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 1954 - )分身有術。善於裝置與觀念藝術Kapoor,這回除了在普里奧利宮(Palazzo Priuli)展出,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亦可見作品蹤跡。 Anish Kapoor, Mount Moriah at the Gate of the Ghetto, 2022, Mixed media, paint, Palazzo Priuli Manfrin 三、直敘.提問 這次整體觀展經驗,最衝擊,且不斷迴盪在行程間的感觸,是深覺人類之渺小。尤其在德國卡塞爾文件展,透過為期五年的準備,呈現不同於既有審美形式理解的藝術方法。 Black Quantum Futurism, Oral Futures Booth-Temporal Confessional, Black Grandmother Clock, 2022, Mixed media, Frankfurter Straße 這次文件展,印尼策展團隊ruangrupa提出「米倉」 (lumbung)概念,其方法即強調學習、共享。在文件展中反映了藝術集體實踐與工作書寫技術,不論是透過文字、圖表抑或其他展呈方式;另外,也是把不同感官與身體感知聚合的公共藝術,像是運用工作坊、講座、教育活動等方式進行串聯。 RURUKids, 2022, Fridericianum 而在印尼雅加達的一個藝術教育團體Gudskul,其核心理念是把分享和一起工作當成發展藝術和文化的重要因素。展間看到的牆畫,即是藉由思辨與共同創作產生循環,延續他們從2018年以來,使用當代藝術中的「集體性」來實踐展出,内容則是Gudskul自2020至2022年間畫的草圖和筆記的放大。 Gudskul, Temuwall, 2022, Fridericianum 此外,不難在此行眾多展間發現,會藉由標語式拋出問句作為展呈形式。而答案,在觀者心裡、在思想交流的反芻裡,是一個沒有標準、沒有唯一正解的觀念叩問。 Banner by foundationClass collective, 2022, Fridericianum 四、復返.堅持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 )一直是我很欣賞的藝術家,以往只在畫冊、影音中觀看其作品,這次得以親臨現場目睹原作,那種觸動真是難以言語。 Louise Bourgeois : “The Woven Child” 2022 @Gropius Bau 布爾喬亞生於法國巴黎,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父母是掛毯修復專家,在她的創作中多使用織物,且善於在織品中改變原始材料屬性,透過重新配置、填充、切割、縫製等手法,並加入隱喻。這次展覽「Louise Bourgeois : The Woven Child」主要是聚焦在布爾喬亞人生最後一個篇章,使用各種織物勾結纏繞而成的大型回顧展。 Louise Bourgeois, The Good Mother, 2003, Gropius Bau 尤其喜歡那些布料透過粗糙縫合手法,拼接起的種種面容或肢體型態,像是重新組織起第二層皮膚,然而這些參差層疊的質地,暗示著匆忙密封的傷口,即便修復了,仍舊傷痕累累。 (左上)Louise Bourgeois, The Good Mother, 2003, Gropius Bau Louise Bourgeois, The Fragile , 2007, Gropius Bau> 布爾喬亞以柔軟輕盈的織物接住作品童年經驗的深沉,更試圖不以純熟的編織技藝進行創作,讓這一切回到童年。面對原作,有種生命記憶裡的共感被提起的感受,然而這是路易絲.布爾喬亞經過多次蛻變後的幻化。 結 語 此行還有一個隱性覺察,來自展覽空間的群眾,讓我感受到文化與教育的潛移默化。觀賞大展是耗費體力的,在雙腳與雙眼的頻繁使用中,偶爾將目光看向錯身的其他觀者,讓注視的焦點暫時脫離作品,得以舒緩疲乏。 莊禾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黃萱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歐靜雲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劉鳳鴒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謝騆瑜 2022威尼斯卡塞爾柏林參訪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