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第四站 - 卡塞爾/明斯特 》 參訪心得 - 莊志維

2017年適逢難得的藝術年,因著五年一次的卡賽爾文件展、明斯特雕塑十年展與兩年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等展期重疊,而產生許多展覽同時發生的共伴效應。這個夏天獲得天美藝術基金會的獎助,得以在短時間內前往觀展,並同時與許多不同創作類型的創作者們一同討論,從相異的觀點中探討同一件事情,我想這是在獨自前往中所無法獲得的重要經驗

因為自己過往的創作與求學背景,偏向新媒體與空間的現地製作的型態,在這次前往觀賞展覽的方向,也自然著重於觀察其他各國的藝術家們如何處理類似的議題。因為作品數量龐大,分成兩個展覽項目分享回來後至今仍留在腦海裡的作品,並主要觀察的區塊會有下面幾點:

1.個人與展覽的關係中,觀察各自作品如何回應主題,延展出新的議題。
2.作品置入於以都市空間做為展出的”場所”時,作品如何向外接連大眾空間並與人對話。
3.作品置放於戶外空間時,如何掌握質材與形式,在天候變化下的穩定性。
4.最後回到自己思考,在觀展作品中獲得什麼,而如果是自己會如何處理。

   出訪藝術家




1.卡塞爾文件展 Kassel Documenta 14



近期在《場所精神》一書思索“空間(space)”、“場所(place)”的兩個字義差別,這成了自己在創作中不斷在思考的面向,也在這次的觀展經驗中觀察的重點。五年一次的卡賽爾文件展,總策展人是Adam Szymczyk,這次以卡賽爾和希臘作為兩個展覽的據點,展出到許多現地製作得大尺寸創作。在一進入卡賽爾城市後,便強烈感受到一座小城市因為“物”的集結,馬上驗證了書中曾提到的透過集結形成氛圍的狀態。座落於主要場館中心的大型廣場,放置了藝術家Marta Minujín的巨型創作,這是一個透空金屬鷹架所建構起來的裝置,在鷹架的外層用了許多套上透明膠膜的書籍,以希臘帕德嫩神殿為型,堆積起如同一座知識的殿堂,這強烈的視覺感,無法忽視的狀態,在主題之外,也直接揭示了展覽連結另一個城市的意象,置放廣場的開放於眾人的特性,如同一根針般,以直接插入的方式產生破題作用。

另一件作品在廣場周圍,也是利用公共空間,見面對於公眾的創作,藝術家Daniel Knorr的作品Expiration Movement,他是以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的高塔為場地,除了神殿裝置外,這或許也是在事前媒體中不斷曝光的作品,原因是在雅典開幕的當天已經同步運作。


這是一件煙霧為形體的裝置,設置的地點是在德國卡塞爾的主場館上,藝術家藉由如同狼煙的方式,由於看見作品的那天是天氣非常好,點燃的時候,藍天白雲的安靜小鎮立刻呈現一種衝突的警示氛圍,但在習慣之後似乎又回到安和的開放感受


相同也是一件具有強烈視覺感和空間感的作品,是藝術家Ibrahim Mahama的作品,這也是進入卡賽爾主場區過程中必須穿越的一件現地製作,藝術家透過包裹建築家屋的方式,上頭使用許多麻布並殘留許多時間的痕跡,帶過目前世界當下的民族議題。





2.明斯特雕塑展 Münster Sculpture Project



明斯特雕塑展從1977年開始的,以每十年一次的頻率發生,並明確地以城市作為展出空間的公共狀態。這也似乎影響了後續許多藝術節慶、藝術季的發展,如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在日本的策劃的越後妻有藝術祭與瀨戶內藝術季等等大型城市的展演。這也是我在近期自己的創作中,特別會去思考與關注的方向,當作品置入於以都市空間形成展出的”場所”時,如何向外接連大眾空間並與人對話?


在明斯特的觀展經驗裡,觀察到這是一個以一座城鎮作為尺度的策劃方式,以至於所有的內容與方式緊密的扣合城市裡的生活種種,相對於同時的其他大展如同教科書般,明斯特雕塑展提供了更舒服的人性空間,在點狀的位置分布中,以尋找的方式同時讓人去發現這座城市。



雖然說當藝術品和城市、人形成一個緊密關係是好的狀態。但,也許因為進到相異的文化環境之中,這次也發生了許多讓同行藝術家們已經無法判斷是否為作品的窘境,有許多作品與街道的特殊物件合而為一。這也提供了往後也許在類似的展出裡另一個可以思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