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疫情大流行後的2022年,處境逐漸趨緩。各地紛紛重啟延期或取消的展覽。此次天美參訪行程共計三座城市,威尼斯、卡塞爾與柏林,展覽包含歐洲盛名的其二大展: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與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城市重要展館也展出了大師個展與相關特展。天美藝術基金會與策展人鄒婷安排了從當代藝術到古蹟殿堂、博物館、基金會典藏、私人美術館等展演參訪,展出作品與形式多元且各有特色。也很幸運能夠跟不同創作領域的藝術家、學者策展人交流,在藝術的思辨與學識中拓展了更寬廣的視野。 現代社會中的魔法 在此次參訪我想分享我較為感興趣的觀察,我對西方藝術的認識多半都是來自媒體或出版,這次的旅行中看到了非常多原作。在女性藝術主題中開始有一些想像則是來自威尼斯雙年展「夢的乳汁」(The Milk of Dreams)中提出想像力作為人類原生的能力,除了過半數的當代女性創作者參與這次的主題展出外,子題展覽『時空膠囊』也聚焦現代藝術中的陰性凝視回應當代社會中的美學議題。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是以合作與分享作為策展策略,在機制中找出永續發展的可能。展出作品中有許多藝術家從飲食、編織或是身體作為媒介思考社群生活[圖1]。作品的情境像是一條綿延的岔路,引領以不同的視角重新觀賞我自以為被清楚定義的藝術時空,帶著一種如同觀察月相的趣味,熟知的藝術脈絡如晚晌窗外的盤月明朗清晰,卻又倚著光影時空的變幻而有全然不同的面貌。 ![]() [圖 1]「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fifteen)其一計畫《有機花園廚房計畫》源自於傳統孟加拉的廚房花園文化。女性在做飯時其他家庭成員會一起聊天陪伴,藝術團隊以參與式創作思考傳統家庭的餐桌情感延伸至食物對全球政治的各種關係。 ![]() [圖 2]提香《聖母、聖人與裴洛家屬群像》。 ![]() [圖 3]國家畫廊典藏,左右幅繪畫中描繪的人物為亞當與夏娃,中央的繪畫則是描繪海神涅普頓與安菲屈蒂的肖像。 回望古典藝術繪畫裡,女性形象多半為被觀看者,畫家的愛慾、理想的原型或是被擁有的對象。 ![]() (圖 4)萊昂諾爾・費妮《冥神守護沈睡的年輕人》 ![]() (圖 5)蘿西婭·坦寧《鏡子》 新舊社會交替的20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城市擴張、殖民、戰爭或科學等為社會與自然環境帶來劇烈變動,是為充滿希望與絕望的時代。現代藝術在此氛圍之下開始萌芽,生長出各種美學實驗,也以各種立場斷裂或綿延古典思潮。除了受遠東、非洲藝術與南太平洋雕塑影響現代藝術,在百家爭鳴的藝術實驗中,也能瞥見許多藝術家積極投入神秘學領域的藝術研究,透過不可掌握的現象啟發迷人的藝術性。是此次旅程拜訪許多展覽描述現代藝術裡,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中獨特且別緻的脈絡。拜訪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ue Nationalgalerie)典藏主題展「社會的藝術 1900-1945」(The Art of Society. 1900-1945),展覽圍繞1900-1945年代中藝術作為對社會省思的語境,主題包含性別、戰爭、現代生活以及政治批判,並透過現代藝術創作星散出以德國社會為坐標的藝術文化史。策展中部分子題展出畫作與文件進行了一些藝術與社會運動的對照:藝術中的女權、女孩性權、墮胎議題以及女性身體的審美。 ![]() (圖 6)當時以男性為主的超現實主義團體展覽海報對比萊昂諾爾・費妮的肖像,標題為不墨守成規的女性藝術家昂諾爾・費妮。 ![]() ![]() (圖 7、8)抽象藝術展廳展出了希爾瑪·阿芙·克林特的抽象畫素描,藝術家以降靈會經驗為啟發進行的抽象藝術創作。 以當時的插畫海報或影像討論摩登女孩的情愛、解放價值觀的束縛、外貌審美等趣味的歷史故事以及與藝術思潮的關係,透過視覺宣揚現代化社會中歐洲的女性如何在美學領域中尋找自我認同。與先前提及的「超現實與魔法」展對照,文件的故事中[圖6]藝術家萊昂諾爾・費妮與眾多超現實的女性創作者脫離男性架構的超現實創作,試圖回應超現實主義重要影響者布勒東(Breton)的厭女情結,以體會藝術家們當時對身份認同的角力賽局。
![]() (圖 9)威尼斯雙年展五時空膠囊其一主題「身體的軌跡」一景,圖中為藝術家奧瓦塔奇(Ovartaci)的創作 結語 藝術創作從不中斷汲取被忽略的事物作為想像之泉,啟發新的思維。在絕望的時代,未來已成灰槁,疫年改變了展覽與藝術家的工作模式。威尼斯雙年展「夢的乳汁」提供理解差異與共融作為正向的觀點,「超現實主義與魔法」、「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Still present!」(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Still present!)[圖 10]也從二十世紀的航海文化織錦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各式情感,將其推算為對現世的影響,進行各種面向的批判。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重啟對旅行的想像,與歧異的社會或自然現象共存。對我而且,藝術愉悅、優雅且富有活力地推翻著我們對事物既有的認知,縫補著焦慮與絕望,溫柔且細緻地將我們重新安放在日常的生活中。 ![]() ![]() (圖 10、11)柏林雙年展(KW)展出非白人女性藝術家的創作表達在自身文化中的困境。上圖中作品:Mayuri Chari《我非愉悅而生》,2022。 最後謹謝天美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以及同行團員的藝術家觀念與思考的拋接、以及大方提供腦能訓練與專業知識補給的高千惠老師與郭昭蘭老師、安排並導覽充實且有趣行程的鄒婷以及因為參訪旅行遇到幸運能夠交流的各藝術行政、藝術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