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 第六站 》 參訪心得-臺南藝術大學 石孟鑫

   

  很開心有機會參加2019年天美藝術基金會的歐洲參訪行程。從阿姆斯特丹,巴賽爾到威尼斯,看了多種性質的展覽和無數的作品,是非常充實的兩個禮拜。一同出發的藝術家們都有不同的創作領域,在討論作品的過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和觀點。謝謝天美藝術基金會精心安排行程,讓我們有機會去看到世界頂尖的展覽,也謝謝每天參與討論分享心得的大家。




阿姆斯特丹 / 模糊的邊界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 Hybrid Sculpture


  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一樓的聯展 - Hybrid Sculpture 對我來說是一個意外的驚喜,19位參展的藝術家的20多件作品分散在棋盤式的展間,大部分都是大型裝置,所以幾乎每件作品都擁立的白盒子空間展示,貫穿展間的出入口形成一個狹長的走道,在展場走道的盡頭,迎面而來的是Helen Marten在2016年泰納獎(Turner Prize)的得獎作品。Helen Marten是我很喜歡也持續在關注的藝術家,但在圖像大量傳播的當代日常,我與Helen Marten的作品建立關係的方式都是透過手機螢幕或是文本,當實體的作品突然出現在面前,陌生又熟悉的複雜感受,將我帶入Hybrid Sculpture的展覽空間當中。

Hybrid Sculpture中的”Hybrid”有混合、混種的意涵。Hybrid Sculpture展覽中幾乎沒有作品看起來像傳統的雕塑,藝術家模糊了雕塑與繪畫,表演,影像藝術與設計之間的界限。對於“ Hybrid Sculpture”展出的藝術家而言,其目的不是要透過經典的雕塑特性(例如體積和空間)來創作“純”雕塑。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挪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實驗不同媒材的組合,改變大小、顏色或材質去回應雕塑的可能性,同時也模糊了雕塑的邊界。

Helen Marten,Brood and Bitter Pass,2016



Magali Reus,Arbroath Smokie,2016




巴賽爾 / 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在Art Basel 的Unlimite 讓我映象最深刻是格姆雷(Antony Gormley)和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的作品。安東尼格姆雷的作品大部分都在探討空間與我們自身的關係,而保羅麥卡錫的作品則是在反諷消費主義和主流媒體價值觀的黑暗。在這次的博覽會中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還是持續散發著他們自己所關注的面向和作品的氣質,但是在作品的視覺上和技術上都有和當代的生活經驗產生強烈的共鳴。

Paul McCathy、Coach Stage Stage Coach VR experiment Mary and Eve、2017



   保羅麥卡錫的作品Coach Stage Stage Coach VR experiment Mary and Eve是一件VR裝置作品。戴上VR頭套時總共有11種模式可以選擇,拔下VR頭套時即可重新選擇,進入每個虛擬的空間中,都會出現Eve和Mary,她們會以不同方式在虛擬的空間中增生,起初他們會用搭訕的口吻問:「What i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living?」,隨著不斷複製的Eve和Mary出現在有限的VR空間,聲音也漸漸變的吵雜,無法辨識出他們的問題,但從紛亂的雜訊中會聽到他們用憤怒的口吻抱怨、罵髒話。視覺上,不斷增加的Eve和Mary讓空間變得越來越壓迫、甚至產生類似當機的停格現象,有一刻非常深刻的瞬間,我看到她們在前進時,頭髮脫離了頭皮,過了半秒才回到頭頂的位子。

3D模組的建構大部分都是一層貼皮,一般的動畫創作者應該不會希望自己的作品中出現停格或脫離的失誤,但保羅麥卡錫利用了這種3D建模的特性,借力使力,讓觀看這件作品的觀眾更加壓迫,陷入虛擬的幽閉恐懼當中。

Antony Gormley、Breathing Room、2010



   安東尼格姆雷的作品Breathing Room ,在一個黑暗的展間中,安置了螢光塑膠方條構成的七個立方體,每個立方體體積都是一樣的,但高度和長度不相同。每隔10分鐘全黑的展間會開燈40秒讓塗了螢光劑的方管吸收光線。

安東尼格姆雷是一位空間調度大師,他很著名的創作形式,將自己身體等比例的體積簡化或抽象化後,分別安置在空間當中,而他所選擇的空間不一定是在室內,有些在屋頂、草原或是海岸。我認為他調度作品在空間擺放的方式和位置都很有張力, Breathing Room則是在實體的空間中創造出虛擬空間的視覺感受,讓觀眾可以作品中穿梭,在忽明忽暗虛實交錯之間,感受空間和自身的關係。

在2019年,這兩位已經6-70歲的前輩藝術家,早已在過去的作品當中創造出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但在今天的創作中仍可以利用新的技術銜接到當今的視覺語彙,為很多藝術創作者立下了很高標的典範。




威尼斯 /願你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


   本屆威雙展的主題展由倫敦海沃藝廊(Hayward Gallery)的總監拉爾夫.魯格夫(Ralph Rugoff)擔任策展人,展題名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展出活躍於世界各地的79位/組藝術家與團體(共計83位),有別於前年的策展方式,在兩邊主場館內的大會館區,藝術家在兩邊不同的的場地安置作品,所以大會館內展出的藝術家會有兩組作品可以做對照。


Antoine Catala,It’s Over,2019


   這件Antoine Catala的作品是在威尼斯雙年展綠園城堡主場館的入口,有九片矽膠面板,每個裝置都有安裝充氣與洩氣的裝置,當作品充氣時我們只會看到原本矽膠柔和的顏色,當裝置把面板中的空氣緩慢抽掉時,矽膠會更緊貼面板下方的浮雕(像是真空食品的狀態)突顯出來的是一些有點曖昧又有點安慰人的文字,像是every thing is OK , hey relex ,its over .....等等,藝術家選用的顏色都是很柔和的粉色系,當這件裝置作品慢慢再膨脹緊縮之間來回轉換,訊息也在視覺上消失與出現,這樣的排列組合在觀看時多了很多種想像,我認為作品最迷人的部分是當矽膠面板處於一個”窒息”的狀態時,我們才能看到矽膠後面的訊息。Antoine Catala創造了一個語言和現實之間有趣的關係,他使用圖像或是網路的貼圖,溫柔地提醒我們無意識的傳送訊息時和訊息本身都是會影響我們的。


Ian Cheng,BOB,2018-2019


  Ian Cheng的最新”生物”BOB(Bag of Beliefs)是使用AI人工智能創作的一種形式,外型會讓人聯想到珊瑚或蛇正在生長,在多組螢幕裡,BOB會不斷向上方抓取觀眾輸入的關鍵詞,這些詞語作為BOB的一種食物,被吸收分解後讓BOB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間接地展現在他的行為之中,可以看到牠在螢幕中進食、生長、嬉戲、憤怒、排泄等等……行為。在展場紀錄作品時,有位小女孩盯著在螢幕所構成的虛擬牢籠中的BOB,讓我對於未來的動物園有很多的想像,當人工智慧所創造出來的產物能夠有思考的能力後,我們將以何種姿態去面對。

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參觀眾多精采的國家館,世界各地頂尖的藝術家和創作團隊在代表各自的國家參展,展場中難免瀰漫著一股相互競爭的氛圍,可以明顯感受到一些大國的國家館在展館位子和空間運用上的優勢,但烏拉圭(Uruguay)國家館在他小小的展館裡運用了簡單清晰的布展,在各大國家館的縫隙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展覽形式。

La casa empática(善解人意的房子)長方形的空間中面牆壁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觀眾則是由南方的出入口進出展間。運用了一條水平線將空間分層上下兩層,將展館內部轉變為一個整體的景觀,沿著這條水平線在四周的牆上擺放素描、繪畫和照片,而這些平面作品中大部份都有一條水平的元素,像是地圖上的赤道、海平面、繩子。透過水平線將這些碎片式的圖像,天空、土地、邊界、流亡、歸屬等符號在上升與淹沒中被緊密的串聯。


URUGUAY,La casa empática,2019



URUGUAY,La casa empática,2019






王博彥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李亦凡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羅展鵬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黃至正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謝佑承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陳慶銘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石孟鑫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   鍾江澤 2019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威尼斯參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