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天美威尼斯報告 - 吳權倫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命題就用上了兩個質地很重的關鍵字“世界”跟“未來”(兩者都還帶有“s”)。在國際大展的公式底下,可以預期關於國族政經環境人權等等……永遠不可能在一個當代藝術展覽中被有效討論的問題們將會喋喋不休的冒出。在有限的時間中穿梭動線凌亂的展場觀看過量的作品,試圖要去理解在情理上因該要關注,但其實緩不濟急的議題們。最終吸引我的還是那些純粹具有藝術家的獨特性的作品。

美國藝術家Sarah Sze有別於她過去複雜巨大的創作,Sze在軍械庫最底端一處傾頹的小花園裏頭留下了許多難以察覺卻又精心安排的痕跡;偽裝成落葉的金屬片,滴上顏料的小草,為螞蟻作的小祭壇,詩意又幾乎註定會被忽視的存在,像是在邀請觀眾參與一場禁止流傳的遊戲,以最質樸簡約的手法在雙年展的奇觀世界中置入一隅微型生態。阿根廷藝術家Mika Rottenberg擅長編寫滑稽的故事來暗喻嚴肅的現象,商業式的視覺風格反倒深度化了這種指桑罵槐式的邏輯,讓看似不相干的前因後果有如廉價喜劇般的呈現。法國藝術家BorisAchour設計了多組玩具,在展覽現場有如雕塑般的被陳列,另一件搭配的錄像則紀錄了當這些雕塑被當成玩具,以兩人一組的安排下把玩的過程,表演者熟練的操作這些東西仿彿這意義不明的物件其實是某種你我都應該熟悉的尋常消遣,表演者靠著對於物件的直覺本能的摸索出一套只存在兩人默契中的規則。


Sarah Sze, Landscape for an Event Suspended Indefinitely, 2015



整體而言,對一個雙年展來說該有的深奧、龐雜、沈重都不會少,在各種裝置、錄像、文件類型的作品之間也不乏繪畫(Marleme Duma、Kerry James Marshall、Chris Ofili、石田徹也),特別是有相當多的紙上素描(Olga Chernysheve、Massinissa Selmani、Nidhal Chamekh、Rirkrit Tiravanija),然而作品的安排其實難以讓人感受到美學上的企圖,而是不斷淪為策展人用以反覆鞏固其思考的關鍵字,最終讓人感到無比疲倦的一串序列。如果說Okwui Enwezor的策展是一種典型的學術作為主導、用議題收緊藝術的普遍作法,同時間在皮諾基金會由丹麥籍越南裔藝術家Danh Vo策劃的“Slip Of The Tongue”就是另一種相對從容且貼近藝術本質的範例。在藝術家策展已不足為奇的今日,Danh Vo的展覽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藝術家彷彿滲透到整個展覽的毛孔,看似擔當角色微弱的策展人(甚至沒有寫出策展論述),其實是讓自己成為展覽、作品、外部世界之間的溶液,讓超過120件類型跨越文物、工藝品、現當代藝術、美術經典的作品們,在策展人\藝術家的個人史、世界史、美術史、現下世界之間高頻率的擦身。Danh Vo今年也同時代表了丹麥在國家館展出。藝術家引用了電影“大法師”在執行驅魔時的穢語作為論述和多件作品的標題。他拆除了丹麥館曾經順應國際潮流而加裝的白盒子內裝,還原了最原始的材質與設計,這看似不動聲色實為大費周章的舉動,重新挖掘了丹麥國家館隱沒的歷史。Danh Vo是個非常了解自己的身份,但同時也對於西方藝術世界有著駕輕就熟的理解,才得以在看似講述個人事件的創作\策展之中,內斂的納入經常鮮為人知卻又往往與重大格局息息相關的小事情。


今年金獅獎得主亞美尼亞館,選了一個在威尼斯潟湖中的修道院小島作為場地,在獲獎前據說很難吸引人前往參觀。把自身國族傷痛作為與世界藝壇交流的名片似乎是所有小國的宿命。亞美尼亞有眾多流亡在西方世界的難民社群,今年有相當多外籍但為亞美尼亞裔的藝術家參與,如同時也代表土耳其館的Sarkis。今年發生滿百週年的亞美尼雅大屠殺也許多少是亞美尼亞得以獲得數倍注目的因素。然而亞美尼亞館所展出的作品多數都能將這傷痛以委婉但深刻的呈現,在歷史感強烈的空間中,不刻意擺出鋪張的風格,而是讓這些作品自己細膩卻又堅定的陳述整個民族正試圖走出的傷痛。Silvina Der-Meguerditchian是流亡到阿根廷的第三代亞美尼亞裔。她利用了修道院二樓通往大收藏室與閱覽室之間小廳的櫥櫃收納了許多草藥、照片、稿件。她的作品是基於對祖母的回憶,在當年的亞美尼亞裔難民社群中,祖母曾經是一名用傳統草藥來治療人群的醫者,祖母的行醫不僅連繫起難民社群的感情,建立起互助關係,更成為了對於亞美尼亞傳統文化的守護者。


Silvina Der-Meguerditchian, Treasures, 2015
來源 https://100lives.com/en/news/detail/7675/portrait-artist-silvinader-meguerditchian

散佈威尼斯歷史城區中的展覽空間,任一間都繼承了百年風華,在威尼斯展覽這件事似乎讓人無可迴避必須與過往的時間與空間“合作”。年復一年的大展,不厭其煩地把最前線的藝術搬來這座古城。當代其實不過是歷史這塊磚上的新苔。
2015.07.05


張徐展 參訪心得  牛俊強 參訪心得  羅懿君 參訪心得  羅智信 參訪心得  陳敬元 參訪心得